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2023.05.14)

2023-05-18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经济微课程——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与政府决策

2023年5月14日,钱浩祺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复旦导师计划经济方向的第四节课。

钱老师带学生们回顾了前三节课中有关供求关系的内容后,开始讲解新的内容——宏观经济学。首先,钱老师提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是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认为积极的政府干预性政策是有利的。接着,钱老师介绍了国民收入的相关知识。国民生产总值,即GDP,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体现。GDP可由支出法或收入法来定义。在这样的模型下,投资的变化会带来更大的GDP变化,被称为乘数效应。随后,钱老师讲解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在这套体系之下,政策可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控经济。然而,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受到了挑战,其他学派相继出现,钱老师在本节课的最后向学生们介绍了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其他学派。

本次课介绍了宏观经济中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们受益颇丰。


(钱老师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文:高二(9)班 袁昌昊/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程——导论:理解政治现象

2023年5月14日,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熊易寒教授为同学们带来导论:理解政治现象。

首先,熊教授列举了亚里士多德、孙中山与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的论断,从而引入对于政治学是什么的探讨。米勒认为,政治是一个由观点和利益最初不同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作出普遍接受且对群体自身构成约束力的集体决定并以此作为共同政策加以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说,政治由公共选择构成。随后,熊教授说明政治现象在宏观上表现为国际关系、阶级冲突。国家与法律在微观上可以表现为投票、政治抗争、社会运动、政策执行、立法等。政治是有边界的,然而政治学的视野是无界的,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国家、政府、制度、法律,也包括移民,医疗、福利、教育、能源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

最后,熊教授介绍到,政治现象具有多种属性,政治是一种集体行动,涉及拥有共同成员资格或至少承认共同命运的人们。同时,它涉及目标或手段具有多样性。政治哲学主要是价值取向,而政治科学主要是事实取向,二者所偏重的方面有所不同。

整节课介绍了政治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令学生们获益良多。


(熊教授通过举例和学生们探讨政治学是什么)

(文:高二(9)班 倪宇哲/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陶渊明其人

本节中文复导课程继续了上节课有关“桃花源”历史的讨论。陈特老师首先从分析韩愈的《桃源图》入手,阐释了韩愈“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的思想,从而论述了他反对佛老的态度,同时通过韩愈在皇帝推崇佛道的大背景下直言进谏,坚定儒家统治思想,表现了韩愈身上的“勇”。陈老师从韩愈平生反对佛道思想的角度,解释了他面对桃花源故事时坚定选择了“人间说”的理由。接着,陈老师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比较了韩愈夹叙夹议与王维仅有叙述的不同。随后,陈老师分析了王安石的“人间说”。与韩愈、王维的诗的不同之处是,王安石的诗落脚于桃花源外,对于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如秦朝一般昏庸发表了议论。陈老师进一步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详细解释了王安石认为尧舜之后的朝政均不符合儒家理想标准的思想。陈老师在论述了苏轼的《和陶桃花源并引》后,展开介绍了苏轼被卷入“乌台诗案”的经历以及苏轼的受陶渊明影响下的思想境界:苏轼同样支持“人间说”,并从相似的传说故事来佐证他的想法。

陈老师在分析了王维、韩愈、王安石、苏斌对桃花源的解读后,提出了陶渊明究竟是哪种取向的问题。在阐释了后世诗人对陶诗解读时均基于个人思想立场后,进一步提出“中国的‘乌托邦’究竟是如何的”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陈老师从中间的思想差异入手,介绍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从而解释了“彼岸世界”和“现世世界”的划分。然而,中国并不存在这种“两个世界”的传统,所以“乌托邦”并不是个好的参照系。因此,最后本节课最后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

(陈老师向学生们解释王安石的思想)


(文:高二(9)班 赵思涵/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非演绎推理

5月14号傍晚六点,复旦导师计划哲学方向的微课在甄陶楼教室举行。受到疫情反弹影响,部分同学被隔离不能参加,但来参加的同学们积极探讨逻辑学问题的热情丝毫未减。

在前几节课中,教授带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命题逻辑、词项逻辑、三段论、直言命题量化式等演绎推理的内容。这一节课上,教授则带领同学们学习了非演绎推理。演绎推理虽然十分严谨,但是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适用性比较低;同时,由于前提已经蕴含结论,并不利于得出本质上创新的结论。因此,非演绎推理也被人们接受,作为一种推理的形式。

教授旁征博引,引用前人的学术论述,列举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发人深省的事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最佳解释推理、合情推理等非演绎推理的形式。其中,除了完全归纳法,所有的推理都是或然性的,也就是说,即使前提为真,结论也可能是假的,所以需要慎重合理地应用。这些推理形式也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十分有用,比如最佳解释推理就是面对已知的事实提出假说,并用实验或观测事实检验最可能为真的假说,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在讲课过程中,教学气氛也很活跃,并不是教授单方面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而是教授根据具体事例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在互相探讨中学习知识。这样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的参与感更强,由自己探讨而得出结论也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抽象的逻辑知识,大家都受益良多。


(陈教授介绍非演绎推理)


(文:高二(9)班 呙雅歌/图:朱旭倩/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