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为创新人才提供学术育人沃土——上海中学科技周组织开展“复旦学术日”活动

2023-05-24

双新推进强基计划的大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体现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上海中学以大中学合作为抓手,运用多种方式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与塑造工程不断纵深推进,2023年上海中学科技周系列活动之复旦学术日523日在上海中学举行。这场大型活动,既是复旦大学建校118周年校庆学术活动的延伸,更是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项目多年持续深化合作的重要体现。


(活动合影)


本次“复旦学术日”活动,设立了一个主报告和22个分报告。主场学术报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人、上海中学1965届校友金亚秋带来,其余22个分报告则全部由复旦大学各院系年轻一代翘楚站台亮相。以学术演讲进中学校园这一新模式来推进学生确立创新精神,拓展创新视野,提升创新素养,激发、形塑和提升学生的认知力和解读力、感悟力和想象力、思考力和质疑力,目的旨在开发学生兴趣源头、满足学生求知意欲、助力学生宏大抱负和引领学生高远志向,为他们未来各自的学习生涯提供多元化取向。


【金亚秋院士】

主场学术报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IEEE终身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亚秋院士担纲。金亚秋院士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8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公派出国研究生,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科学硕士、电气工程师、博士学位。主会场报告从电磁波基本知识出发,介绍了金院士团队在“遥感、通信、导航”三大领域的研究工作,分享了高分辨率空间微波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


(金亚秋院士介绍团队在“遥感、通信、导航”三大领域的研究工作


【分会场报告】

分会场的学术报告由复旦大学22位青年学者主讲,覆盖了新闻、国际关系、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大数据等各个专业领域。在各学科领域拥有突破性科研成果的22位青年学者,以他们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力、独到的见解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向上中学子展示了各自的学术风采和景致,让学生们在学术海洋的遨游中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尔后,学生们通过与青年专家的积极互动,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学科的兴趣,更有学生表示未来希望能投身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






(青年学者主讲)


【学生感想】

张婷文同学听完金亚秋院士《空间遥感信息智能感知与微波视觉》讲座后有感而发: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上中学子要向金院士这样不懈探索、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看齐,在未来为祖国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高茜茜同学在《明清时期的裁判与衙门》讲座中,被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正义所感动,更加明确了想要学习法学的目标;钱煦青同学通过《让人“脑洞大开”的脑机接口》讲座对前沿科技有了了解,对复旦青年学者感到深深的敬佩;刑然珂同学聆听《生命科学的奥秘之基因表达的准确调控》讲座后表示要将科学家的坚守精神带到日常学习之中;谢朋融表示《声声入耳,声声不息》讲座传递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应用价值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赵思涵同学感叹《从统计学看红楼梦作者之谜》讲座以理性思维看待文学作品,实现了跨学科融合,角度新颖,受益匪浅。


(学生认真听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上海中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厚植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生态,科技之花必将在上中育人沃土上绽放!





(文:张智顺、胡晨/审核:樊新强、张智顺/图:汤寅钧、杨嘉伟、何津焘/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