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2023.09.24)

2023-09-25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何以为芯:芯片的概述”

2023年9月24日,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蒋玉龙教授为26届的同学们带来第一场复导计划的讲座,重点介绍了整个IC的物理原理、前世今生和发展现状。

蒋教授先从宏观到微观,介绍了芯片的结构和工艺,以及集成电路行业特点——让事情敏捷化、智慧化与小型化。

接着,蒋教授介绍了芯片的前世今生。从爱迪生灯泡中发现“爱迪生现象”,到六个晶体管的实现、集成电路突飞猛进的发展,汇集了人类的智慧和奇思妙想。同时,他向同学们讲解了芯片带动了许多重大的科技变革,如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等,芯片的成功发展离不开微观结构、制造工艺和应用领域的紧密结合,以及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最后,蒋教授提到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生产芯片的国家之一,面临着全球范围内各个领域带来的多方面竞争和挑战。近年来,美国政府一直企图通过对华科技封锁来扼杀中国半导体领域的进步。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在芯片研发领域接连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他激励同学们在未来选择半导体行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的芯片产业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在全球芯片产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也将为国家的经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蒋玉龙教授介绍芯片)

(学生认真听讲)


(文:高一(10)班 钮浩轩/图:实习生赵可欣/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生物微课程——脑科学概论

2023924日,复旦大学薛磊教授为高二同学们讲授了第一节复旦导师计划生物微课。薛教授以脑科学概论为主题,围绕生物化学展开授课。

薛教授用生物化学家克里克的话进行引入,强调了脑科学的重要性。他向同学们推荐了《From Neuron to Brain》等两本书,便于同学们更深入地探索脑科学的奥秘。

首先,薛教授围绕基因和环境对大脑的影响,展开讨论。“Nature or nurture”是我们经常议论的话题。通过展示无关联的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细胞的遗传率图像,薛教授讲解了实际上基因对大脑的影响占比略高于环境对大脑的影响,但生物学上一般认为两者相当。在讨论过程中,薛教授还鼓励同学们多多提问,问对的问题往往比其他更重要。

接着,薛教授联系高中即将学习的课本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其中,薛教授详细介绍了胶质细胞的功能,并举出爱因斯坦的灰质与白质比例,便于同学们理解。

这节课让同学们对脑科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课内内容进行了预习。同时,薛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促使生物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同学们对于生物的兴趣。


薛磊教授讲解脑科学的重要性


(文:高二(10)班 葛芊妤/图:实习生赵可欣/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化学微课程——有机化学拾粟

2023924日,来自复旦的张丹维教授讲授了本学期第一次的化学微课,主题为“有机化学拾粟”。

首先,张教授从近年来“反科学”的消费思潮切入。她展示了许多提倡“有机、天然”产品的广告,并指出任何商品都离不开人工合成的物质;另一方面,天然的物质并不一定无毒无害。同时,张教授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说明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接下来,张教授以阿司匹林为例重点介绍化学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杨酸”从古埃及、中国南北朝时代就被发现,到近代其化学构成、结构、作用被发现,副作用被证实,最终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其中经历了历代炼丹术士、化学家的努力,充分体现了化学从“玄学”到实证科学的发展历程。

最后,张教授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具体内容。她从有机化学的著名发现“氰酸铵到尿素的转化”讲起,介绍了碳的原子结构、杂化轨道、分子成键等知识;她又通过纳米小人的合成、环己烷结构的探讨等例子介绍了有机中的异构现象。

总之,张教授从有机化学的历史讲到其知识,不失为一堂优秀的入门课,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张丹维教授讲解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文:高二(8)班 周子涵/图:实习生赵可欣/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呐喊》选读之《狂人日记》

2023924日,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呐喊》讲读中的《狂人日记》微课。

首先,张教授讲解了选择《呐喊》的原因。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呐喊》作为鲁迅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作品,是人们了解鲁迅思想的良好窗口。同时,今年是《呐喊》出版的100周年,为人们走进这部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接着,张教授就《狂人日记》开展重点讨论。形式上,《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将文言文与白话文置于一体。在戏剧性的对比中,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同时,中国标点符号系统的创立也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字的表达方式。内容上,白话文的使用促使中国文学的创作更有活力。张教授引导同学们关注文中作者对历史、社会与自我的反省,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总之,张教授用生动而清晰的语言为同学们系统地介绍了鲁迅的作品与《狂人日记》的高妙之处,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张业松教授介绍《狂人日记》


(文:高二(10)班 田宸宇/图:实习生赵可欣/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数学微课程——尺规作图之趣

2023924日,来自复旦大学的朱胜林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本学期数学方向的第一次微课,主题为“尺规作图”。

尺规作图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自遥远的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拓探索了“化圆为方”、“三等分角”以及作出2的三分之一次方等系列问题,本次讲座便主要围绕古典数学问题中的尺规作图。

尺规作图,确切的说法是只用圆规与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图,且在有限步内完成,否则称为“不可作”。

朱教授从最简单的二等分角开始介绍,接着讲解了三等分角的几个著名违规“证明”,虽然这些证明在数学上并不符合尺规作图的要求,但仍为工程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灵感。

朱教授提到数学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是人们无心中提出,为好奇心而探索,深入研究。本着无功利目的,最终却呼应了现实生活的需要,这或许亦是数学独特的美丽、神秘之处。


朱胜林教授讲授尺规作图



(文:高二(8)班 杨若琳/图:实习生赵可欣/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