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经济微课程——企业的本质:什么是市场经济
2023年5月7日,钱浩祺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复旦导师计划的第三次课程。
首先,钱老师介绍了企业的起源,企业的形成起源于节约交易成本。接着,钱老师讲解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增加产出,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资本或劳动的投入越多,边际收益越少。当等产量曲线与成本约束线相切时,可以得到利润最大化的情况,这个切点即是生产者均衡点。由生产均衡可以推导出供给曲线。以上概念都可以与上节课所介绍的需求侧相对应。然后,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合,可以得出供、求的市场平衡。在供求平衡点,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总和达到最大,是效率最大化的情况。在自由市场之下,价格会达到供求平衡点。随后钱老师也列举了市场失灵的情况: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供给侧方面,以及供求二者在市场中达到的平衡,以及市场的不足处。


(钱老师讲解生产者均衡点)
(文:高二(9)班 袁昌昊/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程——政治学原理
本节课延续上节课内容,继续介绍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的变迁。
在计划经济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在1949-1958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进行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段是在1958-1964年,反右运动与“百花齐放”,发生大跃进;第三阶段是1964-1976年,三线建设与文化大革命,逐渐军事化,分权化与政治化。到1976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其分水岭在1993年。在1993年之前,改革整体上呈渐进主义风格,地方在经济上具有较高的自主权,中央不如地方强势,在这个阶段的突破性政策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经济特区设立。90年代中央决策开始偏年轻化,因而对于改革的推动更为彻底,更为高效,官员晋升与地方党争逐渐制度化。
整节课介绍了新中国成立至90年代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的变迁,使同学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邓老师介绍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的变迁)
(文:高二(9)班 倪宇哲/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读桃花源
本次复导微课陈老师从《桃花源记》切入,继续了对于陶渊明的文学作品的探究。陈老师先通过诗与记中对衣服记述的不同之处切入,前者说无新制,后者说如外人,看似矛盾。但根据不同纪年法可以解释其合理之处。陈老师从此说开去,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农历这一独特的阴阳历。桃花源诗整体上重述了桃花源记的故事,其作为韵文,可能受到了一定佛教的影响。但同时陈老师也声明“相似”并不意味着相关,所以这一观点仍有待商榷。诗与记中也存在不统一之处,有些尚无定论,陈老师介绍了许多可能的解释。其中关于刘子骥的讨论,其是否高尚也成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陈老师也强调许多文学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的解释。
陈老师向同学们讲述陈寅恪与唐长儒对此的研究,也借此提出了文学与现实并不矛盾这一观点,讨论作品的前提永远比细节重要。
以上便是本次复导的主要内容。


(陈老师与同学们探讨陶渊明的文学作品)
(文:高二(1)班 房新宇/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直言命题与三段论推理
2023年5月7日,陈教授第三次来上中进行复导微课。教授继续接着上一次课的词项逻辑讲述。
陈教授介绍了什么是“直言命题”,并介绍了直言命题的六种形式。直言命题=量项+主项+质项+谓项。接着,陈教授展示了逻辑方阵和对当关系,讲述了直言的“直接推理”,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等推理过程,以及复杂的“换质换位推理”和“换位换质推理”。
随后,陈教授讲述了直言命题的“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依赖词项间的外延关系,所以也是“词项逻辑”。最后,陈教授介绍了三段论的格式。一共有4格(C型、反Z型,Z型,反C型),所以共有4x4的三次方也就是256式,其中只有24个有效式。三段论的有效性由其格式决定,与其内容和题材无关。


(陈教授讲述直言命题的“三段论推理”)
(文:高二(9)班 沈戚榆/图:朱旭倩/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