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何以为核——民用核能与核技术概述”
2023年4月9日,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张有鹏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何以为核——民用核能与核技术概述”的讲座。张教授先从核能技术的前世今生讲起: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Be而发现中子,从奥托·哈恩发现核裂变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间仅仅相隔50年,科技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接着他介绍了核能的基本原理以及核裂变、核聚变的过程。他还指出核能的正面、反面影响,以及核能占能源比重仍需提高的现状。张教授从专业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先进核能技术及其障碍。他还向我们讲述了核能在医学工业、航天、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最后,他用“国之重器,大有可为”来总结本次讲座。
这次讲座让核能与同学们的距离不再像原先那样遥远,也激励大家为祖国核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有鹏教授介绍核技术)

(学生认真听讲)
(文:高一(8)班 李添意 /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程——政治学原理
在2023年4月9日晚18点30分,来自复旦大学政治学系的邓涵之老师给11位高二同学带来微课程《政治学原理》。
课程开始时,邓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后续由他执教的三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理论、中国经济、研究方法三个版块。今天同学们主要学习在政治学研究当中最基本的概念,即国家理论。对于国家所探讨始于熊彼特的国家发展观,正是熊彼特提出了“主权国家”的概念。邓老师借欧洲中世纪至今的历史为例介绍了中世纪晚期的原始的“主权国家”(资产主要来自领主本人的产业、资源)及自“主权国家”到17、18世纪“Absolutive Period”期间逐渐演变出的新的国家概念,即税收国家的过程,再到近代以来的“财政国家”。又分析了国家间变迁的动力,举了由Charles Tilly提出的“战争形成国家”的观点予以展开。
整节课中有关历史的内容占比较高,十分具有趣味性,让听者发现研究政治学的一个有趣的视角,受益良多。


(邓涵之老师讲授国家理论的概念)
(文:高二(9)班 倪宇哲/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2023年4月9日,陈伟教授带来的微课主题是——如何分析概念。
陈教授先推荐了四本书,其中两本关于逻辑学,两本关于批判性思维。
陈教授引出第一讲内容——如何分析概念。他先引用了名言:“逻辑对生活、认识和哲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并提出第一个问题——逻辑学是什么?
然后陈教授指出“逻辑”一词的出处,解释其本义和演化,提出当下逻辑学的定义和区分。
逻辑学研究一个命题如何能够从另一个命题中“必然地得出”→演绎逻辑→逻辑学是研究有效推理的逻辑形式的一门科学。
之后他又提到了逻辑学的性质。逻辑形式=逻辑常项+逻辑变项。
性质1.形式性→判断推理有效性的根据不是推理的内容,而是推理的形式。
性质2.外延性→逻辑常项的含义是通过逻辑变项的外延情况来定义。
性质3.工具性→理论模型和一般方法论。
然后在几道例题过后,陈教授引出了今天第二节——区分相关基本概念,并指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区别。区别:自然语言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工语言是为某种科学研究目的所创立的语言。他带同学们区分了语形、语义和语用的概念,强调了推理和论证的不同点,讲述了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定义。
在第三板块,陈教授介绍了概念分析方法——如何准确把握概念。最后,他讲述了内涵定义的各种规则,以及判分的标准。


(陈伟教授区分逻辑学相关基本概念)
(文:高二(9)班 沈戚榆/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陶渊明其人
本节中文复导课程以陶渊明为主体开始。本节课同学们从宋史中陶渊明的传记来了解陶渊明其人。陈特老师先向同学们强调了人文科学对同学们精神世界的改造的重要意义。首先陈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了解古人的渠道,史书是同学们认识古人的重要方式。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三大体例。根据不同体例的比重变化可知陶渊明在宋后变得愈发重要。宋书中的陶渊明传,以其自画像定情调。陶渊明的名字有三个版本:渊明、潜与元亮。陶渊明仕官之路由江州祭酒起始,级别较低。后成为了彭泽令,是其最高的职位。在其担任彭泽令期间有一件著名的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并留下了《归去来兮辞》,正式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以上便是本次复导的主要内容。


(陈特老师介绍陶渊明仕途)
(文:高二(1)班 房新宇/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经济微课程——经济学分析及应用
2023年4日9日,钱浩祺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复旦导师计划经济方向的第一次课。
首先,钱老师介绍了六次微课的内容,并推荐了相关参考资料。接着,他带领学生初识经济学,介绍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是对市场如何运作的研究。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讲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三次变革。首先是前古典经济学,包括古希腊的贡献、封建社会的经济学、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希腊的色诺芬,柏拉图,普罗塔哥拉,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了微观、宏观经济价值,但他们的局限性在于未掌握市场的概念。封建社会的经院学派产生了“成本决定价值”与“需求决定价值”,最后两者得到了统一。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即金银,将贸易视作零和博弈,限制黄金外流。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其理念也启发了亚当·斯密建立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第一次变革即是古典经济学的建立,亚当·斯密指出个人追求利己带来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不应过度干预市场的运行。第二次重大变革是边际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是方法论上的改革。第三次经济学改革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在其中凯恩斯以一种与传统经济学完全不同的方式研究经济学。
本次课介绍了三次经济学的改革,建立了经济学发展的框架,为后几节课的详细介绍打下基础。


(钱浩祺老师讲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三次变革)
(文:高二(9)班 袁昌昊/图:朱旭倩/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