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高中——上海市上海中学迎来建校160周年(成果篇)

2025-01-17

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

上海市上海中学(以下简称“上中”)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这所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学校,160年来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据不完全统计,校友中有曾任与现任省部级领导100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30余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57名,大学校级领导200多位,各行各业专家难以尽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上中原校长、首届教育功臣唐盛昌先生引领下,学校教育改革一直走在上海乃至全国的领先行列,创造了诸多“率先”:率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验,率先自主创办公办学校国际部,率先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率先建构高中课程图谱,率先实现数字化校园,率先推进体教结合与艺术教育多元化,率先形成公办学校活力激发创新机制……并吹响了“建世界一流中学”的号角。

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第五届教育功臣冯志刚校长的引领下,上中在传承中思变、在思变中创新,守得住理想、耐得住寂寞、干得成事情,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担使命育英才,持续走在构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创新型中国基础教育顶尖名校的发展道路上,正徐徐描绘出一幅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学校教育壮美画卷。


87B26

(上海中学两任校长——唐盛昌和冯志刚校长,带领上海中学走在全市乃至全国中学前列)

1C5CB

(上海中学的龙门楼,鉴证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探索)

16C5D

(学校举行2025新学期工作行政培训)


数读上中2025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至今,学校升学成绩已近30年保持全市领先水平。2000年至今,上海中学已获得IMO金牌17枚,曾创造了一所中学连续9年有学生获得IMO金牌的记录,成为全国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最多的中学。

至今,上海中学的校园里已经建设有100多个现代创新实验室,覆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智能工程等10多个学科领域,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上中国际在“英美最顶级名校”这个指标的录取数据上保持领先。2020年以来,每年被“牛津剑桥+常青藤名校+美本综合排名前10”录取的数据保持在20人次以上,2024年突破30人次。

过去7年间,上海中学校园建筑面积在原来的10万多平方米基础上增加了12万平方米。真冰溜冰场、羽毛球中心、专用戏剧表演场地等丰富的体育与艺术场馆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上海中学形成了学生主体、大学与中学双导师的学术探究共同体模型,每学期来上中授课与担任导师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教授、专家超过200位。

体育、艺术与科技教育让上中办学变得从容有度,科技教育专任师资超过200人;艺术与体育专任师资超过100人。

自2018年起至2025年,学校出版研究型创新型成果“龙门书院·上海中学”书系著作《与世界名校比肩》等20本,数学、物理、化学竞赛指导课程系列丛书12本。


上中的强校之本——为高中资优生“铸魂立根” 回答好立德树人的时代之问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时代之问。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多年来,上中始终坚守“储人才备国家之用”的办学宗旨,根据集聚学生群体的资质相对优秀的特点,量身定制学校育人方式,为资优生“铸魂立根”,引导学生志趣能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相匹配,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202473日至5日,在党委书记张泽红老师的率领下,上中师生10余人前往北京探望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钱七虎院士,全国顶尖冶金专家葛昌纯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分子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院士,我国计算机科技普及先锋、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IT人物谭浩强,我国心理学界泰斗林崇德等杰出校友。他们在与上中青年学子对话中都传递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上中将校友爱国荣校的事迹通过采访叙事的方式汇集成册,出版了《口述上中》一书,为上中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在上海中学,成绩之外,学校更关注“人”的成长。为此,学校打造了资优生德育的“四度育人”范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资优生立大志、成大材。彰显资优生德育的高度,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学习与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党课团课、主题班会紧密结合;强化德智交融的温度,如20214月与20245月,上中先后两次举办全国性的德智交融与科学教育融合公开课教学展示;增强实践体验的力度,如2021年与2023年,学校组织全体高二学生到江西上饶开展红色研学与绿色学农活动;拓展全域育人的广度,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院士、将军、劳模进校园,与对口交流的国内外姐妹校互动,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劳动教育体验周等。

上中始终坚守初心,不忘教育本原与育人使命,从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守正”与“创新”的视角,对资优生德育的必修课进行体系设计与内涵延伸:领导与组织课程、创新与社会实践课程、自省与交往课程、生存训练课程、社会考察课程、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以及诚信档案项目等。在实践中与日俱进,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中学资优生德育系列读本”中都有体现。



上中的时代使命——夯实人才强国之基 为培育拔尖人才“铺路搭桥”

20245月,上海的教育界迎来一则喜讯——中国数学会发函给上海中学:经由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的审定,2026年第6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将在中国上海举行,由上海市上海中学承办。这是此世界赛事首次将承办权交给一所中学,是对上中数学强潜能培养质量体系的认可,也是对上海这座城市孕育拔尖创新人才土壤的国际关注。

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上中厚植创新人才多元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在数学、科技、工程等国家需要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上,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和培养的“上中方案”。教育部办公厅授予我校“中学生英才计划”十周年优秀中学。

数学教育是上中一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靓丽名片”。学校从1990年设立数学班以来的35年里,一直重视数学强潜能学生早期识别与培育实践探索,形成了数学强潜能学生的高质量培养体系,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对数学强潜能学生培养早期谋划与系统实施的有效性。上中在数学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上,一块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便是印证之一。

2000年上中首次实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零的突破。至2024年学校已获得IMO金牌17枚,曾创造了一所中学连续9年(20082016年)有学生获得IMO金牌的记录,2022年至2024年的这三年里,上中学子获得5IMO金牌。且在2022年、2023年,上中连续两年各有2名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至此,上中成为全国获得IMO金牌最多的中学。

不仅在数学领域积极探索,2008年起上中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首设科技实验班,2012年又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工程实验班。2016年学校将科技班、工程班的专门课程打通选学,不断探索建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实验班现设有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10多个方向的专门课程供选学,进行专门领域概貌认知与前沿科技知识的学习。据统计,这些实验班毕业生选择进入专门课程方向相匹配的专业领域学习的占比超过90%


1B356

(青春筑梦 为党献歌——上海中学庆祝建党百年快闪活动)


上中的时代使命——大中合作筑牢学术素养 营造研究型创新型学校新生态

上中努力打造不同优势潜能领域、志趣追求的学生多元成长的“枢纽”,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引导学生会学会玩、玩中有术,深入拓展大中学合作育人机制。在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校与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探索中,上中力争与世界名校比肩,持续打造多样化的创新型平台与浓厚的研究型氛围。

为给予学生多元成长的空间,上中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等2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持续拓展多领域合作,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教育资源。每学期来上海中学授课、指导课题研究的大学教授与科研院所专家超过200位。

自2014年至今,学校与复旦大学已连续四次签订了“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简称“复旦-上中导师制”),每年选拔8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该计划,进行从高一到高三的全过程导师带教式学习。从2017年至2024年,全校已有611人参与了全过程导师制计划,大学就读专业与“复旦-上中导师制”课程方向匹配率超过85%,选择进入国家前沿科学、前沿技术领域深造的毕业生占70.5%

为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轨道,学校还创设了多样化的创新型平台,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学校与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持续创设与更新的现代化创新实验室,涉及化学、生物学、光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至今,上中已建有涵盖科学、工程、技能、艺术等领域的上百个实验室;组建了现代分析测试中心、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融媒体中心、金融中心、音乐戏剧中心、美术中心、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科创中心等集成实验场所,促进学生基于感兴趣领域的创新平台探究。

近年来,学校还基于创新实验室平台,设计了由数学、工程、物理、计算机、通用技术等学科的20多名教师组成的STEM教研组,开发跨学科的创新型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电子技术、开源硬件及传感器基础等3个基础模块和三维建模与3D打印、建筑结构设计、电机变频技术等18个选修模块,供高一、高二全体学生选学。

正如冯志刚校长所说:“高中教育不可能培养出一个成型的拔尖创新人才,高中教育的价值在于,给有潜力的那部分学生打好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同时夯实全体学生的创新根基与学术素养。重在给学生以知识铺垫、方法指导、信息储存、思维训练和志向引导。”


162F9

(学校每年开展绿色学农与红色研学活动,图为冯志刚校长和学生在一起)


上中的海派气魄——擦亮国际教育“金名片” 一体四翼格局彰显核心竞争力

2024年底,国际学校早期申请结果陆续放榜,上海中学国际部学生获得世界知名高校的录取结果持续保持全市领先。

上海中学国际部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国际学校。1995年,上中国际成为上海最早的IB国际文凭组织学校。上中国际同时也是授权的APSATPSATACT的考试中心和由ETS授权的托福、GRE考试中心。2014年以来,上中国际成为国际AS&A-Level学校,2018年、2023年通过Ad vancEDCOGNIA)国际认证,学校被誉为国际教育的“黄金标准”;2024年成为CIS(国际学校联盟)成员校。办学32年来,上中国际部已经发展成为服务于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张靓丽的“城市金名片”。

上中国际始终抓住国家重视教育对外开放与上海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契机,拓展国际部的发展布局与战略规划。秉承“融通中外、扎根中国”的理念,注重开设有“学术高度”的高选择性课程,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土壤。30余年来,这里诞生了一块孕育改革智慧的成功试验田,在课程选择、走班教学、探究学习、学分制评价等进行了率先本土化实践与创新应用,并形成了从初小学段到高中学段12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19月上中国际部临港教学点小学起始年级开学,20239月虹口教学点小学起始年级开学,20231212日上中国际奉贤校区(第一期)开工建设。至此,上中国际“一体四翼”的发展格局雏形初现,即以上中国际徐汇校区为主体,浦东张江教学点、临港教学点、虹口教学点、奉贤教学点为四翼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如今,上中国际部走班分层分类的高选择性课程成为未来学校的发展形态,141个行政班经选择组合而成的教学班达2616个。国际部高中段开设24门大学先修AP课程、37门国际文凭IB课程供选学。2024年学校累计完成超过1000人次的AP课程考试,AP教学班全科均分高达4.7+(满分5分),超过83%的课程考试取得了满分5分的佳绩。2024IBDP课程学生实现了100%的文凭通过率,超过84%的学生总分达到或超过40分(满分45分),2024届学生取得IB全学科平均分6.5+的优异成绩,处于世界同类学校领先水平。

上中国际与上中本部同处一个校园,优势互补、双部互动更加密切,两部学生参加的双语辩论赛已连续举办8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教学比较研究持续多年开展。国际教育的高选择性课程、基于数字平台的探究活动、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强调个性化的潜能开发等实践与经验,被创造性地运用于本部的教育教学改革,上中数理学科优势反过来提升国际部的教学水平。



上中的前瞻创新——打造“未来学校”样板空间 智慧校园让学习体验更美好

2024年秋季新学期,上中校园里生机勃勃。新建的近9万平方米教学楼——西楼投入使用。走进这所充满“智能化”元素的教学楼,食品科学、声学实验室、汽车工坊、数字制造工坊等30多个科学类别的创新实验室应接不暇,壁球馆、羽毛球馆、篮球馆等各类体育、艺术专业场馆夺人眼球。西楼以共享、开放、趣味、灵活为切入点,以“既有校园”“垂直校园”“活力校园”“整体校园”为核心理念,为学校教育教学空间带来了新拓展。

从2017年至2024年,上中新建教学楼面积近12万平方米,使校园建筑面积增加了一倍。2017年开始在学校音乐戏剧中心临时房、原学校老游泳池的所在地新建甄陶楼,并于2019年9月投入使用,成为上中校园里首幢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教学楼。2019年拆除原中兴楼重建并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新建教学楼的启用,让这所百年名校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学习空间的优化,不能止步教学面积的扩大。当人工智能的脚步临近,中学校园也需要更智能、更实用,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上海中学自2015年以来努力推进人工智能时代视阈下研究型、创新型学校的建构,努力推进学校从数字校园走向智慧校园。

上中是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从2019年开始,学校分两期建设智慧校园信息系统,打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生态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24年底,学校智慧校园三期工程启动,将引入大模型推理平台,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开发提供智能推理能力支撑服务,实现“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管、以智助研”。

上海中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撬动了学校授课方式的多元化,评价追踪的全程化。大数据具有海量、动态化、连续性、实时性、精准性等特征,使教育评价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创设“三线坐标”评价系统引领学生志趣能发展,让每一名学生实时看到自我成长的真实状态,树立自身发展的志趣与学术生涯追求。

如今的上海中学正持续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全面育人”生态的新高地,努力拓展学校构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创新型中国基础教育顶尖名校的发展内涵,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优质教育过程中显现了学校教育改革智慧与力量。


61845

(文汇报 2025年1月17日 第12版专题)

原文链接:上海市上海中学迎来建校160周年(成果篇)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