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您的孩子是否出现高热咽痛,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口鼻周围有一个白白的圈,且舌乳头红肿,像一个小草莓?
家长朋友们切勿慌张,这是猩红热在作祟!
猩红热是由A族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有文字记录的史料显示,猩红热在人类社会从被发现至今已有400多年。17世纪,英国医生托马斯·西德纳姆根据其常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首次命名。猩红热多以普通型和轻型病例为主,死亡病例极少见。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高热,一般可达38℃以上;
(2)咽峡炎,即表现为咽扁桃体发炎、化脓;
(3)“草莓”舌:舌充血、舌乳头红肿,形似草莓,称为“草莓舌”;
(4)皮疹及疹褪后皮肤脱屑:皮疹是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一般在发病第2日出现,从耳后、颈部、上胸部蔓延到全身,6-9天内消退;
(5)免疫性继发病:极少数患者病后2-3周可出现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免疫性继发病。
猩红热在我国属于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为高发季节。人群对猩红热普遍易感,以3-9岁儿童高发。成年人一般不易发病,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合并病毒感染者、孕产妇以及免疫力低下者患病风险高。
猩红热潜伏期1-7天,平均2-3天。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带菌者,发病前24小时至出疹期的患者传染性最强。若起病时及时给药,在开始治疗24小时后即不再具有传染性。带菌者在健康人中的比例为1%-10%左右,流行期间可达15%-50%。
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将病菌播散空气中,易感者与之近距离交谈或处于同一密封环境时吸入病菌后感染。
病菌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沾染到其他物品上,如果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与患者拥抱、共进晚餐等,就可能引起密切接触传播。生活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等环境因素均有助于传播。
猩红热目前无疫苗可预防。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病原传播,可采用以下方法:
(1)咳嗽、打喷嚏后以及准备食物或进食前,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按规范流程洗手,也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图源:2023上海市儿童青少年”防疫小卫士”海报征集活动优秀作品
浦东新区竹园小学 袁真)
(3)进入人多密集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差的空间时,应科学佩戴口罩;
(4)家庭居室内注意空气流通;
(5)避免与患者共用杯子、餐具等个人物品;
(6)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